人物
时段
朝代
古籍库 史部
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八
           明 杨士奇等 撰
  律历
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待诏大史 霍融
上言曰官漏刻
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
夏历密诏书下太常令史官与融以仪校天课度远近 (第 1a 页)
   右杂星历(四十一部/六十五卷)
漏刻经一卷(后汉待诏 太/史霍融
撰)又一卷(梁朱/史撰)又一卷(陈太史/令宋景)
(撰/)又一卷(祖暅/之撰)又一卷(梁代/撰)天监 (第 25b 页)
至至于春分其增亦如之又于每气之间增减刻数)
(有多有少不可通以为率汉初未能审知/率九日增减一刻和帝时 霍融
始请改之)置木匮为地
平令仪半在地下又立二木人每刻击鼓每辰击钟机
械皆藏匮中 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 (第 38b 页)
近日道周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今)
(官漏以计率分昏明九日增减一刻违失其实至为疏/数以耦法太史 待诏霍融
上言不与天相应太常史官)
(运仪下水官漏失天者至三刻以晷景为刻少所违失/密近有验今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 …… (第 8b 页)
二牙旗)
增减刻法(增隋书天文志光武之初亦以百刻九日加/减法编于甲令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)
(四年 霍融
上言官历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/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漏刻随日南北为长短乃诏)
(用夏历漏刻依日行 (第 29b 页)
  永元论历
永元十四年待诏 太史霍融
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减
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密诏书
下太常令史官与融以仪校天课度远近太 (第 5a 页)
史令舒承
梵等对案官所施漏法率九日移一刻不随日进退夏
历漏随日南北为长短密近于官漏分明可施行其年
十一月甲寅诏曰告司徒司空漏所以节时分定昏明长
短起于日去极远近日道周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

下参晷景今官漏以计率分昏明九日增减一刻违失
其实至为疏数以耦法太史 待诏霍融
上言不与天相
应太常史官运仪下水官漏失天者至三刻以晷景为
刻少所违失密近有验昔太初历之兴也发谋于元封 (第 5b 页)
 (案丹见谢书丹之不任/莱芜以遭母忧故也)
桓帝时辟丹为太尉自以狷急不能从俗弊服卖卜于

 (案范书时丹辟太尉府非为/太尉也一字之讹何翅千里)
    霍融
霍融上言漏刻率九日增减一等不与天相应不如夏
历合晷景刻漏四十八箭晷景为刻少所违失 (第 5b 页)
 (案丹见谢书丹之不任/莱芜以遭母忧故也)
桓帝时辟丹为太尉自以狷急不能从俗弊服卖卜于

 (案范书时丹辟太尉府非为/太尉也一字之讹何翅千里)
   霍融 霍融
上言漏刻率九日增减一等不与天相应不如夏
历合晷景刻漏四十八箭晷景为刻少所违失 (第 5b 页)
  告司徒司空漏所以节时分定昏明昏明长短起于日
去极远近日道周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
今官漏以计率分昏明九日增减一刻违失其实至为
疏数以耦法太史 待诏霍融
上言不与天相应太常史
官运仪下水官漏失天者至三刻以晷景为刻少所违
失密近有验今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立成 (第 242a 页)
 四十八箭箭各百刻以壶盛水悬于箭上节而下之
 水水淹一刻则为一刻四十八箭者盖取倍二十四
 气也 书正义汉初率九日增减一刻和帝时 霍融
 
始请改之郑注书纬考灵曜仍云九日增减犹未觉
 误也
  续汉历志永元十四年诏曰今官漏以计率分昏
  明 (第 16b 页)
九日增减一刻违失其实大史待诏 霍融
上言
  不与天相应令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立成式官 (第 16b 页)
同心敬授,傥获咸熙。」于是四分法施行。黄帝以来诸历以为冬至在牵牛初者皆黜焉。

和帝永元十四年,待诏 太史霍融
上言:「官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,不与天相应,或时差至二刻半,不如夏历密。」其年十一月甲寅,诏曰:「漏所
,与整术并校,差为近。太史令扬上以恂术参弦、望。然而加时犹复先后天,远则十馀度。

永元十四年,待诏 太史霍融
上言:「官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,不与天相应,或时差至二刻半,不如夏历密。」诏书下太常,令史官与融以仪校 ……可以计率分,当据仪度,下参晷景。今官漏以计率分□明,九日增减一刻,违失其实,至为疏数以耦法。太史待诏 霍融
上言,不与天相应。太常史官运仪下水,官漏失天者至三刻。以晷景为刻,少所违失,密近有验。今下晷景漏刻四
至王莽窃位,又遵行之。光武之初,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,编于《甲令》,为《常符漏品》。至和帝永元十四年, 霍融
上言:「官历率九日增减一刻,不与天相应。或时差至二刻半,不如夏历漏刻,随日南北为长短。」乃诏用夏历漏
六卷

《太史记注》六卷

《见行历》一卷

《八家历》一卷

《漏刻经》一卷何承天撰。梁有后汉待诏 太史霍融
、何承天、杨伟等撰三卷,亡。

《漏刻经》一卷祖晢恒撰。

《漏刻经》一卷梁中书舍人朱史撰。

《漏